文字集

Sunday, January 22, 2006

「通識就是不偏食」

農曆新年已從孩童時的興奮變成今天的沉悶。雖說在喜氣洋洋的日子中溫習是件苦差,但總比要應付熟悉的陌生人來得好。我不是個善于辭令的傢伙,在親朋戚友面前向來都是沉默寡言,沒必要的交際應酬更是不上心,因此每每在拜年時帶備書本,既可用來「避世」,又可沉醉於文字之中。
今天,跟好友飯後到書店一逛,看到劉紹銘教授的新書《文字還能感人的時代》,翻了兩三篇,便付錢買下。
書中一篇題為<通識就是不偏食>中,劉教授說他在台大唸書時,文科生非要選修本科以外的科目不可,目的就是為了防止「偏食」。當然,正如他所說:「四年以來,本科生對本門的知識,也僅限於皮毛。跨系跨科去選修一兩門課,能獲益多少,更不能存奢望了。不過我相信,既要在地球村的現代社會生存,對世事一知半解總比不知不覺的好。」
一知半解,總有個頭讓人去尋根究底。當然,學生求知慾強,不需選修科的指導也能得通識之用,只是香港學生大都乖巧,有機會跨科去讀一知半解的東西,總算叫「曾經聽聞」。若然有一兩位學子遭點化,把閑情寄託於課外書上,也是學校的「功德」。然而,文章結尾時的一句「大學三改四,多了選修科的空間,是百利而無一害的事」,便讓我不禁想起樹仁來。
樹仁是香港唯一一所一直奉行四年制的專上學院,過往中文系還是文憑時的狀況不太清楚,只是轉了學位後,選修外系科目的機會也不見太多。四年來,選修科還是以「選修本系科目的科」為主。當然,各家有其難唸經,學校的限制非我輩所能明瞭,但若真的讓現今的學生「不偏食」,還是讓學生多點唸些「跨系跨科」的選修科好。
即使數十學生中只有一人遭點化,那怕積少成多,影響深遠呢﹗

Wednesday, January 11, 2006

我愛的 — 林夕

考試過後,總會情緒低落。畢竟密集式的考試叫人疲憊之餘又精神抖擻,停筆的一剎猶如紅燈前突然收油,急得沒有緩衝點。女人,也許真的是天生購物狂,只要花點錢,心情便好過來。因此,考試過後,也是大灑金錢之時。
那麼,便往鬧巿去,尋找我愛的林夕。

記得考試前跟友人說:「考試後才可買林夕字傳,否則我必會日聽夜聽歌詞。」應該是——由於林夕,我開始留意歌詞這回事。
以往只愛旋律的美,不管詞。然而,他的一首詞,讓我知道填詞人的名字在哪。忘了是哪首歌,只記得填詞的是林夕。從此以後,每聽流行曲,先留意歌詞。有時,甚至不愛旋律反愛其詞。

總覺得林夕偏心,偏愛王菲、黃耀明和楊千嬅,三人中尤以王菲為甚,《寓言》整張碟就是由林夕一手包辦。首五曲串連成一個故事,其餘的以兩種方言交織截然不同的感情。印象中,林夕是第一人:一人寫一張碟。後來的wyman也曾為陳奕迅包辦一張碟,已是好幾年後的事。
但原來,林夕最疼愛的是楊千嬅。


喜歡林夕,喜歡他的詞。他的確是個文人。
我從來都覺得,也單純地相信,文人是世間上最誠實的人。作者透過文字來道出自己的心靈深思,誰會像他們那麼坦白?口說的若不可信,寫的總是比較真。

文字是否都教人陶醉?可不是。林夕是文人,他寫的不是一件事,他寫的是一個故事。寫得好是故事,寫得平凡是一件事。他寫的故事,隱秀一己之思,教讀者各遇其情而自得。記得一位前輩說過,一篇作品若然寫來叫人動情,叫人聯想萬千,便是好作品。

生活旅途中,難免會有「濫情」之時。將情感無限放大地寄予在流行曲的歌詞上,歌曲從此成了timeline。
分手時的「請勿回望,請勿善忘。」(下一站天國);
回首時的「離開,不應再打攪愛人對不對?」(假如讓我說下去);
錯過了的「想親口跟你說一句:重新愛下去」(交換溫柔);
受傷時的「受過苦的笑容,才特別耐看」(明日有明天);
好友幸福時的「分半點福氣給我,不准留低我一個」(姊妹)……還有:
寂寞的「人為何不開心,想一天到晚興奮,但願做什麼都滿分,討好眾人,換來自己,抖震」。(樓上來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