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集

Saturday, July 30, 2005

聽這故事,好嗎?

週末的下雨天,留在家中重覆地聽《他約我去迪士尼》。
不明白歌詞,旋律平淡得叫人流淚,
那種感覺是憂鬱的紫藍色配上幽清的丁香。
我突然記起這個故事,就來聽聽這故事,好嗎?

凌晨時份,陌生人的來電吵醒了她。
模糊中以為那聲音是熟悉的,
她沒有問「他」是誰,只懂拿著聽筒沉默,
就像往昔般,拿著聽筒。
媽媽的責罵聲像雷聲般嚇人,她卻細心聽著「他」的難過。
「他」說「他」跟家人吵架,離家出走。
她問「他」在哪裡?「他」說「他」在朋友家中。
她的心頓時平定了,只少「他」不是在街上亂逛。
沉默中,她聽見窒息的空氣中夾雜媽媽的責罵聲,
和那一絲絲潮濕的雨滴聲。
「他」終於說出一句話,「他」說很掛念她,
「他」問她有否掛念「他」。
她依然緊緊地拿著聽筒,媽媽的責罵聲依舊響亮。
她焦慮起來,為的不是媽媽的責罵,
她在想該怎樣回應「他」?
掛念是多麼的窩心,卻又真實得不可信。
「他」聽見她的沉默,於是先說再見。
掛線後的她掂念著掛線後的「他」。
她冒著被媽媽責罵的情況下致電給「他」。
聽筒傳來「他」熟睡中的聲音,
她問「他」剛才有否找她,「他」清晰地說沒有。
她掛了線,再次查看來電,是private caller。
原來,「他」不是她所想的「他」。
看來,她多慮了﹗
她不禁暗暗地咒罵自己,
難過得在睡夢中哭起來。

?所文學

每年的七月,坊間總會有一大堆新書推出,散文也好、小說也好,為的是趕上一年一度的書展。
書展前大約一星期,閱讀一篇刊登在《招職》的文章,談到網上文學,也談到近年香港人看書的習慣。當中的出版社編輯指出,在香港要當作家一點也不容易。愛情小說的還好賣點,其他的可謂沒有巿場。現在,越寫得「低能」的書越多人看。
接著他又說,現在網上文學流行,人人也可當作家,因為開一個屬於自己的網站並不困難。由於網上文學不如傳統文學般有編輯把關,因此網上文學又可稱為「?所文學」﹗
看罷不禁來個會心微笑。我同意現在大多數的人愛看愛情小說,其實這種情況早在我還是中學生已是如此。猶記得當年,我班大多數女孩喜歡到公共圖書館借書,而當中又分為兩批人,一是愛看推理小說,一是愛看愛情小說。我這個先天缺乏浪漫因子又沒得維納斯眷顧的自然愛看推理小說,但見同學們沉迷在愛情故事中,我不禁問自己有否問題。後來,經同學們的熱烈推薦下,我「鼓起勇氣」看人生第一本愛情小說,還記得書名是《中學女生日記》。

某某名女校的女生碰到某某名男校的男生,繼而……立刻翻到結尾:他們終於找到人生的目標之餘還尋得命中注定的另一半……

翌日,我把書本還給同學。她們興奮地問我的讀後感,我呆了半晌,露出一副近乎抽筋似的笑容說:「很好看﹗」
我從不相信人生是平坦而美好的。當然,我不是個樂觀主義者,但人生從來就是苦多甜少,即使是甜,也不過是嘗到苦澀後的甘甜。因此,這些近乎童話式的愛情故事,我一點也不愛。儘管如此,我還是願意相信有真實的愛情。
登上流行榜的書當然未必代表一個城巿的多種口味,但它正反映著一個城巿的流行文化。我不禁想:我們的城巿,人與人的關係是否疏離得很?彼此間找不到一點信實?因此,我們只好在那些荒唐虛幻的故事情節中找一點安慰?不看愛情小說的人又在看些什麼?他們又從中得到什麼?
至於「?所文學」,我便有點靦腆。對號入座也好,不夠自信也好,我也是其中一名網上作家呢﹗

Sunday, July 24, 2005

我們這一代

前幾年,因打算寫一個關於五、六十年代的故事而搜集了不少當年的資料,也看了不少舊香港的書。只是一直沒有落實計劃,故事也只好擱在腦中。
舊的東西﹐總有一份無形的魔力,教人著迷。上了年紀的人,懷舊是自然;我們這一代,懷舊是為何?有人說,我們這一代喜歡懷舊,是因為我們無根。
我們這群夾在中英狹縫中的年輕人,既不是英國人,也不是中國人。這句大膽話並非想拼棄中國人的身份,也不是渴望成為英國人,只是我們從沒有與任何一方有過親密的接觸。也許,這是我們稱自己作「香港人」的原因。也斯曾言:「今天的香港青年,實在是活在這兩種幻象之間,又時常以其中一種幻象為現實。」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沒有一種可以完全地跟隨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我們在強調中國傳統禮教的同時,又重視西方的民主自由,於中西文化禮儀的衝擊下,我們得自己去尋找一套屬於自己的生活文化,然而,我們又不知這套文化是對是錯。欠缺一個明確的仿傚或反抗對象,欠缺一套可循的完整生活方式,我們這一代,不論是贊成或反對,都似是一片空白,沒有迴響。面對一種又一種的價值觀,面對混濁不清的社會,要找著一點憑藉,變得模糊。
我們的上一代,貧窮而快樂。他們因生活艱困而懂得珍惜所有,他們因親歷苦澀而願意關愛別人。我們的父母和長輩們,沒有學士文憑,但他們的學識教養,卻有過之而不及。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傳統文化,世世相傳,到了我們的這一代,雖未至煙消魂散,然僅殘存。
自九七回歸以後,至今已有八年。我們這一代,繼續在尋覓與反思中以求得屬於自己的身份和位置。
滄海桑田,歷經萬千變化。我們這一代,到底還要走一條很長的路……

Tuesday, July 19, 2005

Fashion & Beauty

最近看董橋先生的《品味歷程》,其中一篇是關於穿衣品味。
穿衣從來是一門學問,所謂「人靠衣裝,衣靠品味」。穿衣可突顯人的身份和個性,同樣地,選衣服也需要眼光和見識,此為品味。
穿衣還需講求自信。自信的人,美不在衣服,不在身型,而是那種由內心散發的光芒和獨到的眼光,衣服的奧妙之處自能掌握。最怕那些自信心過高的人,總以為自己的品味?頂,胡亂把東配西或擅自改變衣服的設計,惹來人家批評時,反指別人不懂欣賞,結果是越穿越可怕。當然,每人也有其穿衣的自由,只是凡事也該「量力而為」。把不合身的放在身上,不相配的套在一起,好端端的化成奇裝異服,不僅未能收到預期效果,反而成了「人版」﹗
平常跟友人逛街吃飯,鮮艷一點、突出一點,不成問題,只要朋友接受便行。只是上班上學,我想還是「刻板」點的好。如董先生所言:「灰色、黑色、白色的搭配可以藏拙,大紅大綠大花草往往獻醜。」我不是反對人家穿濃裝,濃裝有濃裝的好。只是,可carry的人不多,carry得到的又往往不懂handle,淪為笑柄。
畢竟,穿衣服該是重質不重量。一襲低調而貴氣的衣服已很足夠,何必要披紅戴綠的逗觀眾開心?
「人生在世成不了藝術品就該穿一身藝術品(One should either be a work of art, or wear a work of art)」。即使成不了藝術品,也不致變成文化的墮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