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集

Saturday, June 30, 2007

《考試也不懂,誰可憐他們?》

上月蘋果日報刊登了一篇名為《考試也不懂,誰可憐他們?》的文章。內容提及一名中學三年級的名校學生,因中文科考試要考兩本課外書而煩惱非常。
那兩本書正是魯迅先生的《吶喊》和《徬徨》。中二時我也閱過這兩本書,也是中文科老師推薦給我們的,不同的是不用考試。閱後就如那名中三學生般:「不明白」。後來於大學修讀中文系時,對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魯迅、胡適等當時的一眾文人及社會背景有更深入的認識,再次閱讀這兩本名著時,恍然大悟。
文中提到故事中的一段情節:
主人翁在半夜睡不著,把架上的線裝書拿下來,看見字裡行間寫著的竟是「禮教吃人」這四個字﹗
這段情節非常著名,但中二時的我卻不明所以,更暗想為什麼字裡行間有「禮教吃人」這四個字?字裡行間有的不是空白的書頁嗎?我就如那位中三學生一樣,不明白、老師沒有教,卻不會主動求教,更不會上圖書館尋個究竟。反正不用考試,不必費心。
成年人,應多鼓勵小孩子和青少年多讀點經典著作,不一定是些艱澀的偉大巨著,小說小品文也可。流行文化不是不行,若能多看些典籍,所得的益處必會更多。但現今的中小學生卻寧願上網、「打機」、看電視或溫習,也不願多翻幾本課外書,甚至認為這是浪費時間。
中三學生閱過魯迅的著作後不明所以,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不明白不發問不查個究竟,叫人唏噓。老師鼓勵同學們多閱課外書的出發點良好,但作為考試內容的手段甚是不濟。學生們面對考試,只求應付,不求甚解。最終只會令他們對文學著作望而生畏。
求知慾是人所共有,要鼓勵學生們看課外書不一定要利用考試的方法才行。記得港台的一個名為「打書釘」的節目,主持人每星期也會跟聽眾們介紹新書,分享讀後感。透過這個節目,不但能得悉新書出版的情況,感興趣時還可到書店逛逛。
事實上,老師們向學生推薦課外書時,不妨多點介紹其內容及文化背景,分享多些自己的感受,好讓學生了解多些,認識多些。這樣,總比規範化地以課外書的內容作為考試題目為好。
學生的壓力越來越大,何必要為他們再加上無為的負累呢?